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资料,到大战结束的时候,中国总共征召了一千八百六十七万四千七百五十九名官兵,阵亡、失踪与被俘七十八万六千四百三十二人,因伤残退役的有二百三十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五人,因此到大战结束的时候,中国现役巨人总数为一千六百五十二万零八百六十二人。此外,还有三百八十八万六千四百二十七名民兵、志愿人员等由军方直接指挥的准军事人员。
也就是说,当时中国军队的规模超过了两千万。
如何妥善安置这些人,将决定中国能否顺利进入到和平时期。
八月一日,也就是传出美国投降消息的当天,就有近十万名军人申请退役,还有大约五十万军人准备申请退役。
战争结束了,绝大部分军人的唯一出路就是退役。
早在二零五六年初,牧浩洋就拟定了一份关于战后的军备方案,准备把常备兵力削减到两百万以内。按照他的设想,大战结束后,陆军、海军与空军的兵力均在四十万以内,陆战队削减到二十万,天兵(后来为天军)则增加到二十万,再加上总参谋部等机构的大约三十万文职军人,总计一百九十万。
这意味着,把准军事人员算上,将有百分之九十多的军人得退役。
问题是,牧浩洋提交的方案没有得到黄瀚林的批准,而是让黄瀚林觉得,保留一百九十万军人依然太多了。
按照黄瀚林的设想,战后的军队规模得控制在一百四十万以内。
怎么个控制法,黄瀚林却没有说出来,而是让牧浩洋去想办法。
显然,这是在为难牧浩洋。
后来,牧浩洋辞去战争部长职务,就与此事有关,因为他不可能在照顾军队利益的情况下,完成黄瀚林下达的任务。
要知道,千万不要小看这五十万兵力。
就算陆海空各削减十万,裁减十万文职军人,再让陆战队与天兵各减五万,也不大可能实现。
原因很简单,军力规模所小,就一定符合国家利益吗?
要知道,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,四十万陆军绝对太少了,即便采用本土防御战略也需要五十万陆军。更重要的是,战后的中国军队不再是一支本土防御军队,也不再是一支只能在本土附近作战的军队,而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化军队,必须具备全球作战能力,还得控制上百座海外军事基地。可以说,陆军就算保持五十万,也显得太少,因为这意味着留在本土的陆军不会超过二十万。
至于海军,情况也差不多。削减到五十万,才能保证至少十二支的航母战斗群,而裁减到四十万,就要砍掉三支航母战斗群。在牧浩洋看来,保证中国海军全球存在、全球活动的底线就是十二支航母战斗群。如果要想在此基础至少,确保能够在任何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取胜,至少还得增加三支航母战斗群。也就是说,海军的合理兵力是六十万,而不是牧浩洋计划的五十万。
当然,空军、陆战队与天兵也存在类似的情况。
甚至可以说,就连削减文职军人也不太容易,毕竟一支军队有很多需要文职人员处理的事务。
到最后,黄瀚林也承认,过分削减军队是错误的行为。
两年后,中国军队的兵力不是一百四十万、也不是一百九十万,而是二百四十五万,比牧浩洋要求的还多了五十五万。
后来,就有很多人认为,黄瀚林在战争结束的时候,要求牧浩洋把军队规模削减到一百四十万,并不是真的想这么做,而是想借此机会挤走牧浩洋,让这个不可取代的军事统帅离开军队,以确保其政治地位不受影响。
毫无疑问,肯定存在这样的可能。
只是,黄瀚林肯定不会明目张胆的做,而是会给牧浩洋制造一些难题,让牧浩洋主动辞职,然后再在一个恰当的时候,调整军事方针。
结果就是,大战结束一年之后,随着欧洲联邦发动统一战争,黄瀚林采纳了由参谋长会议主席魏成龙提出的建议,把军队规模扩充到二百四十五万,以应对新的威胁,巩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。
所幸的是,黄瀚林没有完全贬低牧浩洋。
在牧浩洋辞职之前,黄瀚林亲自授予他“大元帅”军衔,以表彰他在战争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。
牧浩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大元帅。
不管怎么说,在大战结束的时候,安置上千万军人,绝对是一件天大的麻烦事。
所幸的是,在战争期间,牧浩洋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,并且出台了一些政策,便于在战后让军人复员。
最主要的政策,就是“战场轮换制”。
按照这套制度,每一名军人都有一个相应的部署时间表,只要达到了规定的作战部署时间就能申请退役。
当然,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制度,即分了军兵种、又分了军衔,还与官兵是否负伤、是否获得嘉奖有关。
比如,在陆军中,上士以下的士兵的战场部署时间为七百二十天,只要达到,就可以向陆军司令部申请退役,而且都能得到批准,除非官兵自愿延长服役期,不然都将在达到标准后返回后方。如果在作战中负伤,且伤情得到评定,将按照受伤的严重情况,相对的减少战场部署时间,为此陆军制订了一套极为详细的伤情评定标准,把伤势分成了十二个级别,每个级别都有对应的减免期。如果在作战中表现勇猛,获得了嘉奖,也可以根据对应的细则减少战场部署时间。有减免,也就有延长,而导致战场部署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,就是在后方的休整时间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燃烧的海洋请大家收藏:(www.35xss.com)燃烧的海洋闪舞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