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一场宇宙战争中,人类的损失极为惨重。
战争结束的时候,人类人口由战争爆发前的二十五万亿,减少到了不足五万亿,损失了百分之八十的人口。更严重的是,在这场战争中,人类几乎损失了半径一千光年内所有可以开发的恒星系。
事实上,当时的毁灭半径已经扩大到了两千光年,只是在一千光年到两千光年之间的星系并没完全毁灭。
所幸的是,人类坚持到了最后,成为了幸运儿。
在这样的战争中,已经没有胜利与失败的区别了,即便是胜利的一方,也会因为战争的巨大损失而大伤元气。
可以说,幸存下来的,只称得上是幸运儿。
摆在人类面前的,是一条极为漫长的复兴之路。
当然,通过这场战争,人类文明也对宇宙战争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,或者是较为准确的认识。
这就是,宇宙战争的持续时间,与战争双方的活动范围有直接关系。
更重要的是,宇宙战争的最终结果,很有可能是活动范围大的文明幸存下来,而活动小的文明就此灭绝。
虽然这场战争的幸运儿是人类文明,而不是活动半径更大的“星敌”文明,但是人类能够取胜,除了战争初期的谋略之外,也与“星敌”文明的大意轻敌有关。如果“星敌”文明从一开始就采取“通杀战术”,那么最终毁灭的肯定是人类文明,而“星敌”文明在遭受重创之后仍然有复兴的机会。
战后的三千年,被人类称为“第一次大重建时代”。
需要重建的,正是人类文明本身。
要知道,以人类文明在战争爆发前的基础,特别是科技基础,绝对不是五亿人口就能承担得起的。说得简单一些,人类文明的科学技术,需要二十五亿人来承担,仅仅五亿人根本就无法支撑起庞大的科技力量。
在宇宙时代,科技力量几乎是一切物质力量的基础。
结果就是,人类在第一次大重建时代,首先要做的,就是恢复文明的人口规模,让已经逝去的二十亿同胞复活。
问题是,资源、特别是能源从何而来?
当时,人类文明的能源单位已经不再是焦耳,而是“秒能”。其基本定义是,太阳在一秒钟辐射到宇宙空间中的能量。
这是个什么概念?
如果用焦耳做单位,一秒能就等于三点八六乘以十的二十六次方焦耳。
也就是说,如果这些能量全部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,即这些能量全部是由物质转化而来的,相当于太阳每秒钟损失四百万吨物质!
再做个简单的对比,人类文明在蒙昧时期消耗的能量,大概只有一秒能的万分之一。
显然,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能量单位。
如果用能量来衡量人类的文明活动,那么建造一艘千万吨级的探险飞船,大概需要一秒能的能量,而以纯技术手段复活一万个人,就需要一秒能的能量,制造一枚中子星级的太空飞梭,则需要大约十秒能的能量。
可以说,人类的任何活动,都可以用能量来衡量。
显然,太阳系蕴涵的能量,根本不足以使人类文明快速复兴。
所幸的是,人类中的科学家、特别是最顶尖的科学家都生活在太阳系里,是这场战争的中的幸存者。
当时,科学家提出了解决办法。
比如,把木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改造成星体级的聚变反应堆。如果木星有十分之一的质量转化为能量,就相当于五乘十的二十次方的秒能,也就是大约五万亿亿秒能,因此一颗木星这样的巨行星,就能复活二十万亿人,足以使人类文明恢复到战争爆发前的状态,甚至有所超越。
当然,还有更加疯狂的想法。
比如,一些科学家就提出,应该利用空间能量,因为空间能量是比星体能量更加巨大的能量源。
只是,最现实的办法,就是改造一颗气态巨行星。
当然,人类没有选择木星。
原因很简单,木星是太阳系里的第二大星体,质量大约是第三大星体,即土星的三点五倍,如果木星毁灭、哪怕只是质量减少十分之一,所造成的空间崩溃,也将对不远处的地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。
要知道,人类暂时就只有太阳系这一个家园了,而在太阳系里,适合人类居住的星体都易受到影响。
所幸的是,人类有更多的选择。
在两千年的宇宙战争中,仍然有很多星系没有被摧毁,而且这些星系都是没有类地行星的星系。
换句话说,在这些星系里,存在很多类似于木星的气态巨行星,而且很多巨行星都比木星大得多。
从理论上讲,气态巨行星的质量越大,就越容易改造。
原因很简单,质量越大的巨行星的内核温度就越高,因此就越容易发生聚变反应,对人为干预的要求就越低。
最终,人类在“天鹅E”星系里选择了一颗质量是木星十倍的气态巨行星。
当时,还有更大的气态巨行星可供选择,只是行星越大,改造的工程量也就越大,需要的能量与资源也就越多。
更重要的是,“天鹅E”的这颗气态巨行星的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是氢元素。
也就是说,这是一颗几乎完全由氢元素构成的行星。
要知道,木星的氢元素含量只有百分之八十二,还有百分之十七的氦元素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燃烧的海洋请大家收藏:(www.35xss.com)燃烧的海洋闪舞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